在这一点上,诸葛亮与姜维的看法略有区别,如果说任人唯亲,魏霸应该让魏武上阵才对,一母所生的亲兄弟,难道不比母族的一个远房亲戚更贴心?魏霸如果不是对邓艾有信心,又怎么可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最有杀伤力的,还是那支绕道吴郡的水师。”姜维长叹了一声,既有些不甘,又不得不服气。“魏霸的机械之术独步天下,他打造出来的战船肯定是利器。一万水师,再加上附从的海盗、**,就算不能攻取吴郡,控制长江也是很容易的事。这样一来,孙权腹背受敌,前景堪忧。一旦这些水师逆行而上,和魏霸、邓艾会师于夏口、柴桑,对孙权来说,可不是好事。”
“嗯,那我们当如何?”
“静观其变。”姜维眼皮一挑,目光灼灼。“丞相,魏霸的三路大军看起来气势汹汹,可是他们有致命的弱点。”
“什么弱点?”诸葛亮的眼中露出一抹笑意。
“粮食。”姜维提高了声音,“长沙的主力暂时不言,邓艾深入敌后,也许能就食于敌,可是那支水师的粮食怎么解决?他难道用大船带着粮食远征吗?吴军又不傻,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毁掉那些运粮船。
对付巨舰没办法,对付这些粮船总不至于束手无策吧。一旦断粮,这支水师还能有什么用?”
诸葛亮微微颌首:“伯约,你的思路很对,可是你能想到的,魏霸就想不到?他如果不做好准备,怎么会轻易做出这样的决定。再者,你只看到了战场上,没有看到朝堂上。”
“丞相的意思是……李严?”
诸葛亮轻叹一声,姜维的思维总是偏向战场,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朝堂上的争斗。实际上,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和朝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魏霸显然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他的进退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并不仅仅着眼于战场。从这一点上来说,姜维和魏霸还有着不小的距离。
一想到这一点,诸葛亮就有些莫名的遗憾。走到今天这一步,和两个人有着分不清的关系。一个是马谡,他投靠李严,对李严来说是如虎添翼,李严能把丞相府的蒋琬等人压得死死的,大部分都是马谡的功劳;另一个就是魏霸,如果不是魏霸异军突起,他也不至于偏安关中,只能坐视李严在成都兴风作浪。如果这两个人还像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那样,是他的左膀右臂,又怎么会出现今天这个局面。
李严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机会,说不定现在还在江州苦熬呢。
诸葛亮不期然的想到了项羽。汉初三杰,可都是从项羽那里跑到刘邦那里的,他一世英雄,却把真正的人才送给了刘邦,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霸业。
他现在的情况就有些类似。他一世聪明,却把蜀汉两个最杰出的才俊送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难道是我错了?
诸葛亮一时有些出神,半天没有说话。姜维见他若有所思,也没敢插嘴。对诸葛亮刚才说的话,他也有些失落。他一直想和魏霸较量一番,可是一直赶不上魏霸的步伐,他跑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总是在以为快要赶上的时候一跤摔倒,等他爬起来的时候,魏霸又跑得无影无踪,连背影都看不着了。
他有一种无力感,而丞相刚才对他的批评,更让他沮丧不已。
难道我就真的不如魏霸?不,我不如他,不是因为我的才能不足,而是因为我是个凉州人,他是个荆襄人。我的父亲为了大汉战死在沙场上,而他的父亲还活得好好的,手握大汉最精锐的骑兵。我孤独一人,连个帮衬的兄弟都没有,而他不仅有兄弟,还通过联姻的方式取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公平。
姜维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着那弯月牙。他听着身边诸葛亮的喘息声,忽然又有些坦然。人力有时而穷,只要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好。以丞相的绝世聪明都斗不过有荆襄系支持的魏霸,我的才智不如丞相,一时落后又有什么稀奇。只要我能把丞相的智谋学到手,融会贯通,假以时曰,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姜维低下头,向诸葛亮靠近了一些,恳切的说道:“丞相,朝堂上的权谋,维着实不太清楚,还请丞相指点一二。”
诸葛亮抬起手掩在唇边,轻咳了两声。“伯约,孙子十三篇,开章明义,便是上兵伐谋。此谋,非兵谋,乃政谋也。所谓内政不修,外兵不辑,内乱不止,无以攘外,欲使君臣一心,军民同志,应先整顿朝堂,使无人掣肘,无人曳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