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2 / 2)

清和 来自远方 3476 字 14天前

不能吞吃下腹,咬几口还是可以的。

汤药熬好,孟清和捏着鼻子几口喝完,苦涩的味道从口腔蔓延到胃里,五官都皱成了一团。

良药苦口,不意味着好大夫一定要开苦药吧?

不过,比起让军汉闻风丧胆的前燕王府良医们,自己府内这位应该还算好的。至少他不会突发奇想,用金针-刺-穴-来治疗感冒。

用过饭,喝过药,孟清和歪在榻上,撑着下巴,听着窗外的风雨声,昏昏欲睡。

公文有定国公全权代劳,连官印都不用他盖了。遇到沈瑄不明处,动动嘴巴即可。

掌灯时分,公文减少了一大半,孟清和看一眼滴漏,“国公爷,歇歇吧,余下的明天我来就成。”

听到孟清和的话,沈瑄弯唇轻笑,烛火映照下,眉眼愈发显得精致,“十二郎先歇着。”

相貌迷人,声音低沉,语气温和。

换成以往,孟清和定然要擦擦口水。可是现在,他竟感到有些发毛。

实在是国公爷的性子太难揣测,先给个甜枣,养肥了再下嘴吃个够本,不是不可能。

孟清和的表情太过明显,沈瑄想忽视也不可能。

“十二郎不歇息?”

“你不睡,我不安心。”

话落,孟清和就想给自己一嘴巴。

沈瑄愣了一下,旋即笑了。

“好。”

放下公文,国公爷-宽-衣-上榻,人捞过来,抱-怀里,吹-灯,睡-觉。

国公爷心情-愉-悦,一夜好眠,孟清和却心里打鼓,天明时分才勉强去会了周公。

沈瑄何时醒来,何时起身,何时处理完了公文,他全都不清楚。直到被唤醒吃药,才恍然察觉,他这一睡,竟足足睡了一整天。

“国公爷吩咐,伯爷醒了先吃点东西,药再熬即可。”

一碗粥,几碟小菜,简简单单,却让孟清和胃口大开。

粥菜一扫而空,半饱都不到,还想吃,被来为他诊脉的良医制止了。

伯爷瞪眼,他想吃饭,饿着病号不-人-道。

良医摇头,伯爷正是病中,应酌量用膳,吃太多不利于康复。

伯爷呲牙,一碗粥算多吗?

良医坚持,就一碗,再多一勺也不成。

伯爷握拳,扣薪水!必须扣薪水!

良医八风吹不动,悠然道:“伯爷请伸手,老朽为您诊脉。”扣薪水就扣薪水,敢不坚持原则,拖慢了孟伯爷的康复期,定国公那关更不好过。

薪水重要还是命重要?

当然是后者。

自定国公归来,府内亲卫和锦衣卫都绷紧了皮,除必须兴宁伯过目的紧要公文,没一个都事敢在伯府露面。

定国公之威,可见一斑。

为了性命着想,宁可被扣薪水,也必须让兴宁伯尽快好起来。

诊过了脉,良医拿起笔,“伯爷的风寒已是无碍,只是伯爷早年间伤了底子,老朽再为伯爷开个方子服用几日。若想痊愈,伯爷还需放宽心思,多休养些时日才好。”

孟清和不是胡搅蛮缠不知好赖的人。良医总归是为他好,扣薪水什么的不过是嘴上说说,接过方子,仍是郑重向良医道谢。只在良医抚须颔首时,忍不住问了一句:“吃过了药,能不能再多吃一碗粥?大不了饭后多运动。”

病成这样还运动?

气急之下,良医揪断了两根胡子。

接下来的时日,孟清和一直没去衙门,直接告假。

定国公每到大宁,兴宁伯都要告假,已经不是秘密。只是和以往不同,这一次,孟清和不是托病,而是真病了。

兴宁伯病中无法组织调度工作,大宁都指挥使朱旺只能接过指挥棒。好在各项工作的章程已经定下,又有定国公在一旁监工,屯田,练兵,修筑边防以及开互市等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纵然出现差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改正即可。

监督大宁都司的工作只是顺便,大宁杂造局才是沈瑄工作的重点。

四月中旬,又有五支千里眼被送往南京,天子下敕令,将制造千里眼的工匠调往北京,却不入军器局,而是从宫中派遣中官,在北京设立兵仗局,进行督造。

敕令一下,北京工部尚书宋礼和南京工部尚书黄福同时上疏,提出异议。

明明说好的,人归军器局,怎么兵仗局要横-插-一手?就算是天子,也不能这么光明正大的给人走-后门!

军器局是政府工作部门,由工部官员掌管。兵仗局是内廷八局之一,由太监掌管。两个部门的职能都是掌兵器和火器的制造,其中,兵仗局还掌管火药司。

部门不同,职责相同,一为朝廷六部下辖,一为内廷宦官掌控,互看不顺眼是肯定的,撸胳膊挽袖子干上一架也并非不可能。

纵观整个大明朝,勇于同文官集团掐架并不落下风的,只有宦官。锦衣卫再嚣张也嚣张不过宦官。文官能当殿殴死锦衣卫指挥使,却没听说有哪个宦官被文官当殿揍死的。

如今,天子将制造千里眼的工匠归入兵仗局,军器局如何能服气?

北京工部和南京工部的上疏,永乐帝没有置之不理,也没当殿驳斥。在退朝后,将黄福召入西暖阁,君臣进行了一番长谈。除了黄福,只有道衍在场,连内官都退到了暖阁之外。

足足过了半个时辰,西暖阁的门才打开。

黄福一改来时的严肃,步出暖阁时,脸上带笑,如沐-春-风。还友好的向侯显打了招呼,友好得让侯显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黄尚书今个吃错药了吧?

三日后,南京工部尚书黄福调任北京刑部的诏令发下,北京工部尚书宋礼也接到了天子敕令,言有更加犀利的兵器交给军器局制造。君无虚言,天子说犀利,定然不假。宋礼心中有底,终于不再三天两头上疏,同兵仗局据理力争。

五月初,白彦回身负天子敕令到北京赴任。自此,他便是北京兵仗局的掌印太监。虽离开了南京,不能继续在永乐帝身边伺候,但有了掌管兵仗局之权,便是郑和同侯显等也不敢小看他。

孟清和得到消息时,事情多已尘埃落定。

大宁的工匠被调走一批,又新招一批,工坊里的敲打声始终未停,只是制造千里镜的工坊被封了起来,直到将材料和工具清理干净,才会继续开工。

新工坊已经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

八名倭人工匠在杂造局大使的监督下,开始锻造第一批倭刀。

从炒铁到熔铸,再到不停的锻打。

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监管。

起初,八名倭人工匠不愿意在一处干活,更不愿传授铸造技艺。

杂造局大使将此事上报,孟清和冷笑一声,请府内的锦衣卫帮忙,八个倭人捆起来关了两天小黑屋,没动鞭子也没上竹签,再放出来,却都老实得不能更老实,让干什么干什么,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绝无二话。

“所以说,敬酒不吃吃罚酒,何必呢?”

站在倭人铸刀的工坊前,孟清和一身大红麒麟服,玉带玉簪,笑得眉眼弯弯。

对迪亚士,他还有几分耐心,对付这些倭人,甜枣都不必给,直接上大棒,比什么都管用。

锦衣卫的赵百户站在一旁,琢磨着给杨指挥使的条子该怎么写。

总的来说,帮忙教训一下这些倭人并不违反锦衣卫的从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可认真想想,仍是有些超出工作范围,还会同上司报备一下的好。

杨指挥使会不会一怒之下将他调回南京,丢进南镇抚司住几天,完全无碍。赵百户表示,有了同定国公切磋武艺的经历,南镇抚司的兄弟们使出浑身解数,他也照样扛得住!

真该让杨指挥使亲自到大宁来看看,和定国公兴宁伯相比,南北镇抚司的锦衣卫绝对是大好青年,一点也不凶残。

倭人工匠老实铸刀,从杂造局挑选出的匠户在一旁认真观摩学习,很快就发现了倭人铸刀的诀窍,开始对铸造腰刀的技术加以改良。很快,大宁守军就发现,新发的腰刀明显比以往的要锋利耐用,砍起来人来分外得心应手。

试验成功,孟清和下令集合手艺最好的工匠,铸造三把长刀进献给天子。

朱高煦和朱高燧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派人来大宁给孟清和送信,主题思想很鲜明,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好刀自然也一样。

看着朱高煦和朱高燧那一笔狂草,孟清和忍了几忍,终于拍案而起。

老子压榨他,儿子又来剥削他,他xxx的!下辈子再不和姓朱的做朋友!

气归气,刀还是要给。

可孟清和显然忘记了,朱高煦和朱高燧上门讨交情,朱能和张辅等人还会远吗?

三把精心打造的长刀送进京城,朱棣欣喜不已,当场试刀,刀锋相击,朱能手中的长刀应声而断。

“好刀!”

朱棣握着雪亮的长刀,看着能映出人面孔的刀身,当真爱不释手。

连好文的朱高炽都看得目不转睛,更不用说朱能和徐辉祖等人,更是眼睛发亮,不是慑于天子威严,绝对会上手抢。

刀送到南京不久,孟清和接到了武阳侯徐增寿和信安伯张辅的书信。

看着信封,他还惊讶。

展开信纸,瞬间石化。

两封信,用了一盏茶的时间看完。孟十二郎沉默许久,四十五度角望向房梁,一把刀竟能换来魏国公的友谊,记到史书里,谁会相信?八成还会各种考据,证实记录这件事的史官纯粹是在胡说八道。

永乐三年五月,大宁进献的长刀送入南京,在武将中引起了一场轰动。如之前的千里眼一般,皇帝独占三把,甭管小舅子大舅子,谁要都不给。

同月,朱高煦和朱高燧收到了大宁送来的木匣,打开盖子,被鲨鱼刀鞘包裹的利刃,正静静躺在其中。

五月底,伯府内,迪亚士终于复原了火炮图纸,当他胡子拉碴的跑去向孟清和表功时,见到的不是笑容和气的兴宁伯,而是面带寒霜,目似刀锋的定国公沈瑄。

十分不巧,定国公正在拭刀。

目光扫过来,刀锋似映着血光,迪亚士顿时有些脚软,一声哈利路亚直接憋回了嗓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