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零章 底气(2 / 2)

蔡锷对轻机枪和掷弹筒最感兴趣,尤其是后者彻底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300米空档,简单易造不说,50毫米口径也确保了威力足够,所以还特意去参观了正在靶场进行掷弹筒使用集训的士兵,以便对这种新武器有个直观印象。

看完实弹射击后,蔡锷长叹口气,佩服道:“蔡某现在才知道以前是坐井观天,司令为工业建设真是耗尽心血,可我却在云南却差点误事。”

杨秋明白他这是在自责当初唐继尧和后来昆明暴乱的事情,正因为这两件事延误了西南统一步伐,也消耗了大约五百万款项用于重建,几乎相当重建一个老汉阳的耗资了,所以安慰道:“松坡兄何必介怀以前的事情呢,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蔡锷点点头问道:“这么大的厂,每年投入恐怕不少吧?财政上。”

杨秋还未回答,秋恒先一步介绍道:“蔡将军错了,湖北和重庆并非用以前满清的官营模式,这里是采用国家控股和私人投资方式,其中私人这块比重比较大,是司令出的钱。”

“这是您出的钱?”蔡锷惊讶了,就算不懂工业的人也明白,两家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公司要想建设起来,也最起码需要投入数千万资金!

蒋方震知道他会惊愕,其实只要听说过的人都会惊讶,笑道:“松坡真要丢掉老眼光了,这里的大部分投资确实是司令私人出资的,国家控股只占了少部分,主要为了对军工这块进行必要的监督,所以平时运作完全是按照欧洲工业模式。”

秋恒继续介绍道:“欧洲工业模式比起之前官办有利有弊,弊端是产品采购上会吃些亏,因为工厂是需要盈利的,就比如我们目前的轻机枪,成本大约200元一支,国内军队采购价格是300,利润中有65元用于工资、缴税和日常消耗,剩下35元是利润,如果对国外出口的话报价至少是500元。这样做的好处是工厂可以赢利,赚钱后可以用于新设备的采购和升级。”

“35元利润不高,每月100支也只有3500。”

旁边的王金海听他这样算,笑道:“将军,这笔账不是这样算的!军工利润大头不是装备而是弹药,每十发子弹净利两分,每天也有1200,一月就是近三万六。何况这里也不是纯粹的兵工厂,虽说目前军工利润最大,但将来我们还要搞民品机械制造这一块。而且。”他看一眼杨秋,见他点头就放心继续介绍道:“我们还有国外利润,就比如我们正在和克虏伯合作制造的每月5门新式七生五重型野战炮,由于这种大炮技术很先进,每分钟可以打15发炮弹,所以德国不仅拿100门十生五榴弹炮来换图纸,根据合同还要在我们这里采购100门。

光这种大炮每门就可以赚五千,他们上月还看上了我们的汉三型重机枪,由于我们产量小没法满足订单,就干脆花50万买走图纸,光这两项就可以维持工厂三个月的全部工资开销。这几天他们又看上了掷弹筒,不过价格还没谈拢,我们的报价是采购一万外加30万技术转让费,要是能达成呵呵,半年的工资都回来了,今年怎么算厂里都能净赚300万,买设备的话又可以添置大概100台机器。”

蔡锷渐渐听懂了意思,却有些看不透杨秋了,尤其听说他居然拿得出连德国都羡慕,愿意用100门大炮来换的新技术更觉得他高深莫测。至于德国在这里订造100门也肯定是他的主意,既赚了钱又锻炼了工人,否则以德国的工业能力怎么会愿意在这里订购。

什么是底气?这就是底气!

他这回算彻底明白了,一月武装一个步兵旅在欧美还不入流,就算和日本比也差了好几个台阶,但和北洋比差距就太大了,要知道北洋除了大沽的机器局能勉强制造些弹药和枪支外,几乎全依赖外购。可以想象,真要是被拖入僵持,倒霉的绝对不是国防军。

杨秋挥手让王金海先下去后,正色道:“不瞒松坡兄,我这里也和你交个底。虽说我们可以初步自产军械,但财政上还是压力很大,为了这场仗张文景东挪西凑总计预算也只有4000万左右,大约可以供部队消耗半年左右,所以半年内是我们能承受的底线,不是说超过半年我就打不下去了,而是一旦超过这个时限,就不得不暂停很多项目,就比如。”他看一眼正在建设中的三期工程,重重道:“工业建设,铁路修造和免费教育!”

说完这几句后,连蒋方震都严肃地起来,蔡锷更明白自己肩膀上的责任,庄重敬了个礼:“司令放心,蔡锷向您保证,绝不会让北洋有机会拖入僵持。”

杨秋等的就是这句话,欣慰的笑笑:“走吧,我带你去汉口特区看看,那边拖拉机和自行车厂最近热火朝天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