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试飞报告就摆在方成河的桌面上,李战军姿标准地站在办公桌前面,等待着方成河斟酌着如何开口。
点起烟抽了两口,方成河才缓缓开口,“坐。”
李战坐下。
方成河的语气很不确定,他道,“观点鲜明未必会是好事吧?上级领导机关要的是客观的分析报告,你这个是不是主观意识太强了些?是否采购苏三五我这个基层部队的部队长都没有很大的建议权。”
分析报告里的结论非常明确:建议少量采购su-35战斗机。
从李战的角度看,这个结论放在整篇报告里是顺理成章的,把分析报告写成论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万多字的分析下来最终得出的结论如此。可是在方成河看来,这个结论不应该出现在一份客观的分析报告里面。
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么分析报告里的最后一段建议性文字就让人惊喜了,是又惊又喜。
“经过对su-35战斗机的全面深度实战试飞,我个人认为在少量采购的前提下应当装备驻扎偏远的内陆地区,依靠该机的长航程更好更全面地发挥该机的全部性能。”
这是里面的其中一段话,就差直接说应该装备给101旅了。
方成河于是先是惊讶然后是欢喜,因而才会有如此不确定的语气。毫无疑问,对他来说二师是过去式了,他的部队是101旅,对李战来说更是如此。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有机会为自己的部队争取来新式战机,一款仅次于四代机的战机,如何不叫人欢喜?
分析报告是三天前交过来的,方成河细细看完之后又和包冠华杨静山等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件事情并非不可能。
他抽着烟慢慢的回忆起了昨天晚上的碰头会议。
杨静山说,“李战的意思很隐晦,他认为我们应该争取首批装备苏三五。是否采购苏三五我个人认为是基本没有悬念的。不考虑政治因素,苏三五搭载的发动机和空战决策辅助系统比较有价值,买一个大队回来既可以填补编制空缺又能获取一些重要技术进行研究,一举两得。”
“沈霍伊飞机厂比较倾向于引进该机。”包冠华说,“会前我特意给军工部门的同学打了个电话,据他说沈霍伊飞机厂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心是在歼十一系列战机上面,他们对母厂的新技术非常的感兴趣。”
方成河笑着说,“我听说成洛马飞机厂的四代机首飞给了沈霍伊飞机厂很大的刺激,他们似乎也有一款四代机,距离首飞应该也不远了。”
“哪来的消息?怎么今年四代机跟不要钱似的说出来就出来。”包冠华开了句玩笑。
方成河说,“李战亲眼看见了,当时和歼十六的原型机停在一个机库里,后半截盖着帆布,但李战很肯定那不是任何一款现役战机的改进。他做了一些了解后得知是沈霍伊飞机厂搞的四代机,从机体大小看应该是中型战机。”
“替代歼十的?”杨静山一愣。
歼-10系列刚刚开始步入成熟发展期,从理论上来讲再用个二十年再去考虑后续机型的事也是为时不晚到的,歼-10这个平台很出色有很大的改进冗余。不过细细一想也觉得正常了,国内军工的研发一致奉行的是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四个连续步伐。
换句话说,歼-10成熟了批量装备部队了,那么她的后续机型就肯定在研制当中了,没准这个工作从歼-10正式入役那天起就开始了,走到最后的首飞阶段并不稀奇。与此同时还要预研一代,理论工作没准都搞得七七八八的。同样同步进行的是探索工作,未来的军事装备发展方向等等。
简单地讲,歼-10公开了,那么距离她的后续机型首飞就不会太远,而更新一代的接班机型估计已经开始吹风洞了。
从这条军事装备发展步骤来看,成洛马也好沈霍伊也罢,现在拿出四代机来貌似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方成河的话打断了杨静山的思绪,他说,“不是,但存在这种可能。李战从驻场军代表那里得知,沈霍伊的四代机是自研项目,和部队没有关系。”
“自研项目?”包冠华有些愣神,随即笑道,“还是得有钱。”
沈霍伊也没什么钱,每年拿出一两个亿搞四代机研发还是能做到的,毕竟这几年他们的产品出口搞得不错,而且国内的订单根本做不完。
杨静山说,“厂家支持的话,引进苏三五估计没有什么悬念了。从战术使用层面看,这个飞机还是不错的。李战是个很挑剔的人,他甚至挑了歼十的一大堆毛病出来,这里不好那里不行。但是他对苏三五的评价比较高,认为这个飞机在三代机里应该达到了顶尖水平。”
沉默了一阵子,方成河问,“假设上级决定引进苏三五,我们争取首批装备该机的可能性有多大?”
包冠华说,“老方,你应该是最清楚的,可能性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