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军官想了想,说道:“可以给所有已经登记的流民派发临时身份证明,凭借身份证明领取赈济粮食。在城内城外的巡逻队、岗站,可以经常抽查过往平民的身份证明,不管是没有携带、弄丢了还是没有,一律遣送出城。其实只要宣布凭借身份证明来领取赈济口粮,那些没有身份证明的流民也不会再轻易进城了。”
又有人质问道:“但这也只能保证城内,城外那些乡镇呢?”
那军官继续说道:“目前我们只能先保证城内的稳定,这总比城内城外全部混乱要好。更何况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片安定的后方地区,先从城内开始,有了立足点就能慢慢向外面的乡镇推行。”
众人觉得这样的解释还算有道理,虽然大家感到效果不怎么好,但最起码会有效果。
乌日塔娜舜在这个时候也提出建议,说道:“关于安排住宿的问题,最近几天我也在仔细思考。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先把那些逃走的大户人家、大地主的庄园、贵族们的别墅全部收集起来,改成廉价公寓,安排流民们住进去。到时候可以在周围设置岗哨看守,以防流民到处走动,之后还可以直接把赈济粥厂设置在附近,即方便又能控制粮食的流量。”
大家听到这个提议,显然更为靠谱,于是纷纷点头赞同。在之前中国南北内战时,无论是北方军队还是南方军队,每当占领一个城市都会积极拉拢当地的资产阶级、大商户和大地主之类,如果说要想取得稳固的统治权和快速的战后恢复,这些大户人家的帮助非常重要。
然而在沙俄的情况不一样,尤其是乌梁海地区。
北方第二集团军是本着收复乌梁海,那些沙俄大户根本不会站在中国这一边,就算向中国点头哈腰的示好那也只是暂时的。国家区别和民族区别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决定了这些沙俄大户的忠诚度根本不可靠。
于是留着这些隐患,倒不如全部扫清,能征用的一律不放过。与其保护一批没用大户人家,还不如把大户人家的财产分给基层老百姓,多多少少可以争取一些正面想象,并且赢的一份民众基础。
没过多久,吉尔泰又说道:“既然我们要安抚这些流民,有一点千万不能忽视,那就是不能让这些流民觉得有政府养着就可以高枕无忧。毕竟这些流民当中也有刁民,总以为我们临时政府要争取民心,所以处处耍无赖。关键的是,付出了就要有汇报,我们给他们食物,他们也必须承担一些义务。”
韦汝骢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他之所以留着这些流民,目的就是要征用他们的劳动力,天底下可没有白吃的午餐。赈济本国的老百姓那是政府义务,但政府可没有那么高尚的道德和多余的资源去赈济别过的老百姓。
卷八:世界大战 第1120章,欧战大局
“你说的有道理,我们没理由白养着这些人。除非等到他们真心实意归顺中国之后,否则一切都要付出必须的代价。”他赞同的说道。
“没错,更何况只有让这些人获得工作,他们才会觉得生活有依靠,不仅会对临时政府感到放心,也会解决他们未来生活上的难题。”一名后勤军官点头附和着说道。
“前线还有战事,可以组织这些老百姓帮助输送物资、修筑公路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旦乌梁海三部地区全部光复,到时候还可以开设一些工厂,招募这些人入职。关于田地分配的工作也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就业问题,这方面可以参照我们中国的土地租售制度。”韦汝骢恢复信心的说道。
所谓中国的土地租售制度,就是广东军政府时期颁布的土地改革制度。把一些无主的田地重新丈量,由政府提供农具、种子和前期的经费,招募失业的百姓负责耕种,前五年收取五分之一收成抵充还款和租金,连续耕种五年之后土地便彻底归农民所用,日后只需要交纳大约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随每年不同的经济状况)的农业税即可。
具体实施还会细化到分配土地的质量,比如好的田地收取的租金要多一些,坏的田地则前期补助的多一些等等。
经过一番详细的谈论,韦汝骢最终采取了好几项措施,包括“身份证明”,“廉租公寓”以及“土地租售制度”等等。他要求临时政府做好相关的安排,如果赈济的粮食不够,则拨出军粮继续维持状况,毕竟北方第二集团军第一阶段只需要收复乌梁海三部即,随后会有几个月的休息时间,军粮消耗可以适当的控制。
同时,他还命令对外进行宣传,就说阿泰斯目前接纳了足够数量的沙俄百姓,由于粮食和物资的匮乏而不能接受更多,从即日起没有身份证明的流民将被驱赶出城,并无法领取救济口粮和安排廉租公寓。
在这份宣传后面,他还故意强调如果沙俄老百姓希望得到稳定的生活和属于个人的土地,那就协助中国军队打下乌梁海另外两部地区。只要中国军队光复更多的城镇,就能拥有更多的资源来安置更多的无辜百姓。
这是一个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可以告诉目前已经登记户口的流民,他们能够得到身份证明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应该好好珍惜;另外一方面则是挑拨沙俄老百姓与沙俄当权者的矛盾,事实上这种矛盾已经存在了不是一天两天,更不是中国军队随随便便的一次舆论煽动就轻而易举的成功,关键还是沙俄百姓对皇权的痛恨由来已久,再加上那些革命份子长年累月的四处奔波走动,如今中国只不过是做了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罢了。
除此之外,韦汝骢还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制订详细的土地分配计划,要想彻底控制这些沙俄人,单靠许下承诺、给予期望是不行的。既然要做那就做的彻底一些,把具体分配土地的政策直接颁布出来,等到乌梁海地区全部平定之后,马上开始按照这套政策执行。
沙俄老百姓获得了土地,他们就有理由、有动力来捍卫自己的财产,在他们眼里是中国人解放了他们,给了他们生存的条件,就算这些人是外来的入侵者,可为了能够活下去、为了子子孙孙都有衣食保障,当然要向暴政发起反抗。
在接下来的五、六天时间里,随着乌梁海临时政府迅速有效的执行安抚策略,整个乌梁海地区的流民情况得到了快速的改善。流民们被安排到了廉租公寓,哪怕很多人没有床位,但只要有一张不是那么薄的被子照样能够凑合过去,这总比要露宿街头好得多。
赈济粥厂也如期开设,在城内城外流民聚居地一共开设了三十三处粥厂。粮食都是从地主、大户家里强行拖出来的,这些之前还是生活优越的人家,转眼间倾家荡产。
对于临时政府和集团军司令部来说,他们不指望这些地主阶级能帮忙建设,更希望这些无法控制的人群赶紧滚蛋。至于之前在城内资本家们的几家工厂、纺织厂等产业,大不了由临时政府接管,然后重新引进原材料并且从流民中招募劳动力恢复生产。
为了合理的运用这些流民劳动力,韦汝骢还提前安排了工厂招聘,虽然这些招聘的工厂目前都不存在,但先给这些流民一个工作职位不仅能起到极大的心理安抚,更能有效的控制人群,省的流民无所事事养成不好的习惯。
不过在众多的招募人力活动中,还是有一些可以立刻投入劳作,那就是成为民夫队协助中国军队作战。集团军司令部不会白用劳动力,甚至还开出一定的福利待遇,比如在工作时意外受伤或者被敌人击毙,都会给其家庭相应的补贴。所有民夫包吃包喝,每天还有五毛钱的工资,当然是用共和币结算。
北方第二集团军针对唐努乌梁海和阿尔泰诺乌梁海的进攻作战,前后一共进行了十五天时间。阿泰斯乌梁海距离另外两部乌梁海的本来并不算太远,可是因为天气寒冷,再加上人生地不熟,导致进攻的步伐放缓了许多。
然而,好在沙俄军队的顽抗根本不足为道,当后续部队渐渐赶上来后,唐努、阿尔泰诺两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
到了一个月底,中国军队完全控制了乌梁海三部地区,溃逃的沙俄军队全部撤入新西伯利亚,除了被动的防守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反攻的打算。乌梁海地区的成功收复,不仅对中国当局带来了新一轮的欢呼,同时对整个沙俄政府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当沙俄政府听说中国军队突然不宣而战,原本混乱不堪的政局顿时更加混乱。随着中国军队在占领区开展的平均地权、安抚平民的友善政策渐渐传来,沙俄国内中下阶层的反应愈发强烈,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农奴,他们以此为对比,对沙俄政府的无能、残暴和腐败绝望到极点,再也不对沙皇政府抱有任何希望。
这种反差带来的效应不仅迅速,而且情绪化极其浓烈,沙皇在剥削人民,反倒是侵略者在解救人民,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局面。
趁着中国大军入侵引发的一连串沙俄政治波动,俄罗斯社会工党加紧策划革命行动,从一月底开始便在彼得格勒扩大宣传力度。尽管工党内部存在一定的分歧,以马尔托夫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一直反对伤害俄罗斯资产阶级利益,但这股孟什维克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撼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
正是因为社会工党的频繁动作,使得沙俄政府愈发感到无力,内患的程度已经到底不可想象的地步。
为了确保能够阻挡中国军队的继续北伐,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将欧洲战场的军队撤回国内,并且以最快速度赶往新西伯利亚支援前线。
当这个命令一经传出之后,立刻对欧洲战场的局势造成转折似的影响。
协约国原本已经陷入非常严重困境,时至今日法国领土已经沦陷了三分之一之多,而长达三年的财政赤字让法国政府根本无力继续作战。现在又收到这样雪上加霜的消息,哪怕英法联军根本不在乎沙俄军队的作为,可沙俄军队的撤军无疑造成了一种士气上的打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协约国阵营将无法赢的这场战争。
卷八:世界大战 第1121章,南亚议和
这种理念不仅弥漫在国家政府之间,更是像梦魇一般在协约各国军队中扩散。
为此,英国首相不得不连续召开外交会议,一边鼓励协约国阵营继续坚持作战,一边又在私底下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摆在他们面前的解决途径彷佛并不多,国家议会早就开始蔓延着一股尽快结束战争的气氛。
除了沙俄撤军之外,在一月中旬印度发回的一封电报内容对英国政府的重创同样不轻。
弗伦奇军团已经从暹罗撤回到印度,弗伦奇元帅本人详详细细的制作了一份报告书,将南亚的局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得出一个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论,那就是南亚战争除非举印度全国之力对抗中国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得胜的可能性。
并且弗伦奇元帅在这份报告书里还提出一个建议,以出让暹罗、缅甸两地为价码,尽快与中国议和,结束南亚战争。这是减轻欧洲战场负担最好的办法,也能消弱与中国的矛盾,迫使同盟国之一的中国提前结束世界大战。
至于沙俄方面,既然尼古拉二世已经决定撤军回援国内,那就索性由沙俄军队牵制中国在北方的战线。以沙俄国土面积和国家实力,理应可以将拖延中国军队足够的时间。
就在弗伦奇发出这份汇报书的同时,还没有等到国内的答复,他已经秘密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商议停战的事情。
尽管这种做法在印度引起了许多争议,很多知道内情的高层官员纷纷不满,但考虑到印度的处境也只好默许了弗伦奇的做法。
英国政府在阅读过弗伦奇元帅的这份报告之后,起初非常震惊和震怒,认为弗伦奇元帅是犯下极其严重的畏敌罪行。可是随着法国战场前线发来的种种战报,不少议会大臣都感到恐慌,随即对弗伦奇元帅的报告进行重新的考量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