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1 / 2)

三姨娘未曾疾言厉色,可这软和口吻里掩藏着的失望,却比什么都叫蕙娘难受,她脸上有点发烧,口中也不敢怠慢,诚恳地道,“他知道的,都是为了公事,仲白从没对此说过什么。”

“没说过,不代表心里没有意见,”三姨娘慢悠悠地道,“姑爷虽然出入宫闱,多少年来却从未有什么不体面的事发生,相信倾慕他的女子也不在少数,他都能够严格避讳,不行越礼之事,你也要在心里记住这点。姑爷不说,不代表你就能不讲究,不要说什么事急从权,名节是绝不能从权的,以后但凡什么事和焦勋有接触――你答应我,都让姑爷去做,你自己绝不能和焦勋私相授受,私下传递消息!”

她难得如此郑重,蕙娘无话可说,只好答应了下来。三姨娘却未能释疑,反而连望了她几眼,蕙娘被看得有点烦躁,便埋怨道,“这不是都答应您了吗,您还看什么呀?难道还嫌我在权仲白跟前不够五体投地,要迫我在他过来的时候磕头致敬?”

三姨娘摇了摇头,她默然片刻,忽然低声道,“你告诉我,你是不是私下和焦勋见过面了,甚至――是和他有了什么不才之事?”

蕙娘几乎要惊得跳起来:虽然三姨娘没有猜中,但她是如何知道自己同焦勋间毕竟是有了一点瞒着权仲白的秘密的?

她静心一想,也明白过来:知女莫若母,三姨娘连连进逼,自己的反应都十分被动,一点也不像是平素作风。心细如发的生母,毕竟是发现了端倪……

“我……”她不想对母亲说谎,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说起焦勋和她的来龙去脉,也就只有三姨娘,最了解他们的关系变化了。

三姨娘摆手道,“不要说了,我都不愿听你说!”

她话里的失望之情,竟是清晰可辨,蕙娘心中不免微微作痛,想要解释自己不得不为的理由,又深知若非把鸾台会的秘密全盘托出,自己是得不到三姨娘谅解的,权衡之下,唯有继续保持沉默。屋内的气氛,一时也沉寂了下来。

又过了一会,三姨娘才慢慢地、艰难地道,“你现在要什么有什么,日子美满得很,若还非抱着焦勋不放……”

她长长地叹了口气,有些心灰意冷地道,“若真要觉得和姑爷过不下去,还是和焦勋更好,真想清楚,真能放下了――那,你就去做好了。”

三姨娘虽然口口声声为权仲白说话,但心底最着紧的是女儿还是姑爷,谁会不清楚?

蕙娘一时,不禁语塞,她望着三姨娘,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最重恩德、最重礼法,甚至连一声娘都不让自己叫的妇人,此时竟说出这一番话来,一句话,就把刚才自己的絮叨全都给推翻否定……

“只是就算如此,也别对不起姑爷,你要好好地和他说。”三姨娘垂下眼不看女儿,低声道,“就说你和他之间,始终都没有夫妻的感觉,就说你已经试过许多次,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就说姑爷为人太高洁,你又放不下架子,你们实在过不到一处……”

蕙娘忽然明白了三姨娘为什么这么急于为权仲白说话,为什么次次都要她多反省自身。她强笑着道,“其实我们现在好多了,绝不到您说的那一步……我和焦勋那也都是为了公事,没有什么不才之事,您别自己吓自己――”

“那你为什么不把你和焦勋的事告诉他?”三姨娘的肩线不易察觉地放松了下来,但语气依然严肃冷厉,蕙娘又是欲语无言,半天才道,“我明白您的意思了,这件事,我一定找机会和他挑明了说……您放心吧,我和他好着呢,两个孩子也都好,就是看在孩子份上,我也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来。”

“孩子都有大了的一天。”三姨娘又矛盾起来了,她摇头道,“这种事和孩子也没有关系……唉,我也给你绕糊涂了,反正,你自己能稳得住,自己能开心,那就好了……”

#

从阁老府回来,蕙娘不免有几分心事重重,权仲白先不曾说话,半日方道,“你还是放不下你姨娘?”

“你看人我还是放心的。”蕙娘怔了怔,才避重就轻地答道。“既然你看了那人好,姨娘也喜欢,我就没什么不放心的了,我都这么大了,姨娘也该放下我,过些舒坦的日子。”

这话,她倒是说得真心实意。不过如此一来,她的恍惚又缺乏理由了,蕙娘也怕权仲白再行发问,便先道,“我是在想乔哥……他在我跟前,倒是尽力表现如常,只是很舍不得三姨娘。其实心里对这件事,不知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这件事,蕙娘也是有意不过问乔哥的意思,主要乔哥现在没表态,以后若是媳妇那边责问起来,还可以推诿到她这个大姑姐头上。只是乔哥年纪还小,不知能否理解她的苦心,权仲白因点头道,“乔哥跟着麻先生,其实颇学了些察言观色的本领,他倒是早看出来我的用意了。我和他谈过一次,他虽有不舍,但也很明理,晓得守寡的苦,还是很支持姨娘改嫁的。”

蕙娘轻轻地叹了口气,由衷道,“这孩子也不容易……”

她犹豫了一下,便和权仲白商量,“府里情况复杂,不适合他过来借住,不如把他安排到冲粹园去吧,在那里可以清静读书不说,我们有空过去,还可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让他学些本领。”

权仲白自然没什么意见,他又笑道,“对了,我没和你说,这几个月,虽然乔哥和三姨娘去乡下了,但我也没辞了麻先生,倒是让他带了歪哥几堂课。这小子挺能耐的,不大的年纪,倒是跟着麻先生上街设局,骗了些贪心人的钱财。顺带把那些江湖**的伎俩,也见识了一成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