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岱钦就拿来一封信递给我,“帮我看看这封信。”
我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需要我翻译吗?”
“是的。”岱钦微笑,将一封带着完整封漆的信交到我手上,我有些紧张的撕开了信封,只见信上只写着两句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我有些诧异,难道是我猜错了?这不过是岱钦的寻常朋友寄来的一封问候信?
第111章.15.劝降
我愣住,完全不明白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岱钦看着我,等着我一字一句的念给他,我想就算是我不念出来,他也一定有办法找别的人去念出来,还不如由我来博取他的信任。
这两句诗念出来之后,岱钦面色忽而有些沉重,拿着信纸呆立了半晌,才转过脸对我勉强笑道,“谢谢你了采文姑娘。”
我点点头,“不要客气。”
“采文姑娘,你是汉人,如果我的人要和你们汉人打仗,你还会和我做朋友吗?”岱钦温和的笑,礼貌的问道。
我看看着他深邃的眼眸,犹豫半晌不知道如何回答,“打仗一定会有杀戮,为什么大家不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岱钦冷笑,“汉人相对我们赶尽杀绝,即使我们已经逃亡到这里,依旧穷追不舍。”
我摇头,“从前你们也在大都建立过国度,据我所知,你们蒙人做皇帝的时候,对汉人并不友好,甚至想奴役汉人,所以才会有如今的仇恨。”
岱钦大概没有想到我会这样回答,定定的看着我,“汉人狡诈,如今不是又将大都夺了回去吗?”
“你说的是夺回去,可见你也认为大都本就是汉人的,当年你们铁骑天下无敌,鸠占鹊巢的抢夺了中土,可是并没有善待我们的人民,所以才会有现在的局面。”
岱钦有些不敢相信的看着我,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出了自己的咄咄逼人,终于挤出一丝笑意,“这些都是君王要想的事,我们这些百姓并不愿意去关心,我们只想过安稳生活,不要因为战争而有不必要的伤亡就好了。”
岱钦微微笑,“看来你和我的子民一样,非常热爱你的国家,可是……你的国家派来的军队马上就要攻打我的军队了,只怕我要与他们浴血奋战。”
我装出害怕的样子,颤抖着问道,“又要打仗了?”
“当然,玉门关到青海的距离,就是你们的军队到我们现在的距离。”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两句诗的意义在此!怪不得他们需要专门的汉人才能读懂诗中的意思。
岱钦继续慢悠悠的说道,“采文小姐,我把你当做真心的朋友,我现在告诉你,我很快就要与你们朝廷的四王爷打仗,这一役必定是个你死我活破釜沉舟的一役,你如若不想看到血腥,那你可以选择留在这里,也可以选择跟着我的队伍,快到边关的时候你就离开我们,如果你愿意跟着我……我不会亏待你。”
我看着岱钦,这个人的确有一种天生蛊惑人的魅力,而他的魅力来源于他的淳朴和真挚,这种淳真乃是大草原上千年来的风土养成的,演技再高的人也演不出来。
我早就知道两边的对决很快就要到来,但是现在却突然有一种想要阻止这伤杀戮的想法。此间的人民这样善良可爱,一旦战争开始,很快就有无数的白发人要送走黑发人。朱棣那边,也是如此。
我对岱钦发问道,“你与王保保帖木儿是什么关系?”
岱钦面上冉冉升起一股由衷的敬佩之情,“那是我的义父。”
“王保保大将军是你们大元朝唯一一个没有投降的将军,他的风骨值得敬佩,可是他却不聪明。”
岱钦有些不服气的问道,“此话怎讲?”
“我们中原有个规矩,两军交战,不杀使臣。中原人讲究儒道,以德服人,能不杀人尽量和平解决,而使臣便是劝说对方何解的重要人物。当年我们的皇帝朱元璋在元军气数已尽之时,不想再有过多的杀戮伤人伤己,几次三番派了使臣与王保保将军讲和,第一次将军直接杀了使臣,第二次砍了使臣一条胳膊示威。
我们两军交战不杀使臣的规矩之后,其实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若动使臣,必定开战!可是中原的皇帝因体恤元军对中原文化不甚了解,多做忍让,再加上惜才,认为王保保将军乃是不可多得的将领之才,欲臣服之,所以才会有第二次派出使臣的事。
最终,那一仗没有打起来,并不是汉人打不过元军,而是我们心中存仁,可以忍让罢了。若是没有那两次失败的使臣之旅,只怕你们今日这支军队都不复存在了。”
岱钦凝神听我说完,面目清冷,却依旧微笑,“我听懂你的意思了,你是劝我投降,做汉人的臣子。”
我摇摇头,“此话差矣,投降倒是其次,我是劝你为了这叶尼塞河河畔居住的所有人民着想,切不要让整条河流变成血色。”
岱钦收回信封,不再言语,说道,“你先歇息着,有什么事我会来找你。”
岱钦走后,只剩我一个人在帐篷里,可是我却寝食难安起来,岱钦的探子还在源源不断往岱钦这里输送消息,说明朱棣和三保并没有将奸细抓出来。
这也就意味着朱棣他们随时都在危险之中。
他们到底有没有看到我留在各个客栈里的信,我也没有把握起来。
元朝剩下的族人虽说没有汉人多,但是各个骁勇善战,再加上他们同仇敌忾,若是一同上阵,朱棣也绝对讨不了好去。这就是为什么精明如朱元璋,都懂得将最善战的儿子派在北平的道理。
接下来的好几天,我都没有看到岱钦,但是每天都有人来给我送吃送喝,他们并没有控制我的行动,但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回头都能远远地看到有人跟着我。我猜可能是我的那番话激怒了岱钦,也有可能是让他对我有了防范。总之我没有刚来的时候那么自由了。
直到第六天,岱钦才又来找我,不过他进来我的帐篷的时候,风尘仆仆,满脸胡茬,一看就是刚远行回来,我心中一惊,难道这几天他不是因为愤怒没来见我,而是根本就不在营地?
“岱钦少爷,您从哪里回来?”
岱钦又递给我一封信,“你看看。”
我满腹狐疑,打开信封,却见到极其熟悉的字体,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是朱棣亲笔所书。
“岱钦吾弟,经年未见。昔日与弟摔跤于草原,同看大漠风起云涌,雁飞草长,恍然一悟,七载矣。然,吾二人虽情投意合,却各身处其位,今不得已将短兵相见。实乃兄不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吾皇告吾之,愿招弟进京,赐将赐爵,赏金赏银,弟之子民,仍归弟所辖,封弟汗王。
如此,战事可省,生灵不必涂炭,望弟考虑之,如有想法,赐信于兄,兄必当转达吾皇。”
我的心里扑通扑通的跳着,朱棣这是在劝岱钦头像!可是,朱棣信中所书,难道他与岱钦本是旧识?
岱钦笑道,“这封信太过文绉绉,你们的四王爷也是沙场上的人,我很佩服他,可是一写信就是这样拽文,我不甚看得懂,这点我不喜欢,你给我翻译翻译。”
“中原的皇帝劝你不要打仗,可以让你继续管理你的子民,封你做汗王,这样两边都可以免去伤亡。你不考虑考虑吗?”我激动地说道。如果这不仅仅是我的愿望,也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愿望,那就一切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