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廷议之变(中)(1 / 2)

龙争大唐 凤鸣岐山 2984 字 4天前

第188章廷议之变(中)

初升的朝日炫耀出道道柔和的金光,将雄伟的太极殿渲染得分外巍峨端庄,离得越近,那种扑面而来的肃穆就越发逼人,很是有种让人想要顶礼膜拜的冲动,尽管李贞早已习惯了上朝,也早已没了那等新鲜与期待的感觉,可此时走在官道上,李贞的心情却还是不免有些子紧张,没错,就是紧张,无他,此次早朝不同往日,乃是夺嫡序幕的开始,一旦开始,那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回头已无可能,有进无退,胜生败亡,其中再无转圜的可能性,饶是李贞心性沉稳,到了此际也依旧不免心潮澎湃,险些难以自己。

罢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赌了!待得随众踏上了太极殿的台阶,李贞略一停顿,抬头看了眼大殿门口的牌匾,深深地吸了口气,稳定了一下心神,自失地笑了笑,将患得患失的心情抛诸脑后,大踏步地走入了大殿之中。

或许是早已意料到今日早朝的不同寻常,也或许是念及父子争斗,而心中有所不忍之故,李世民并没有如同往常一般早早出现在大殿上,而是任由满朝文武在大殿上等候了近半个时辰,甚或连个告知都不曾有。

“皇上驾到!”就在众臣们等得心焦而窃窃私语之际,一声尖锐的太监嗓音响了起来,一起子宦官簇拥着李世民从后殿转了出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见李世民总算出来了,文武百官们忙各自收敛心神,跪倒在地,三呼起万岁来。

李世民大步走到大殿中央的龙椅上坐定,脸色平静地虚抬了下手道:“众卿平身。”

“臣等谢主隆恩。”满朝文武依着惯例谢了恩,各自起身站好,可就在此时,李世民却并没有如同往常一般等着大臣们出列奏事,反倒是率先开口点起了名来:“李贞。”

啥?老爷子想搞啥子来着?李贞一听老爷子第一个就叫到了自个儿的头上,顿时愣了一下,搞不清老爷子究竟唱的是哪出戏,可老爷子既然开了口,李贞自是不敢怠慢,忙大步走出宗室队列,一头跪倒在地道:“儿臣叩见父皇。”

李世民并没有叫起,而是饶有深意地扫了眼李贞,很是平淡地问了一句:“尔自领旨筹备武举事宜,时至今日已三月有余,如今可有章程?”

嗯?咋整的?老爷子好端端地为何突然问起此事了?厄,该不会是打算给今日的早朝定个调吧?难不成老爷子试图避开诸臣上本言及内廷那桩丑闻?李贞心里头疑窦丛生,不过脸上却平静如昔,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道:“回禀父皇,儿臣自领旨以来,不敢有丝毫懈怠,经兵部同仁及礼部李尚书并一干同僚之通力配合,现如今章程已基本完备。”

“那好,就说说罢,朕听着呢。”李世民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说了一句。

该死,老爷子还真是打算定朝议的调了,妈的,没门!李贞一听之下,心中顿时有些子愤然——扳倒胡家叔侄固然是斩断了李泰在宫中的爪牙,可那仅仅只是个开头罢了,李贞真实的用心在于对付长孙无忌,若是内廷丑闻就此淡化,李贞先前的安排岂不是全都落到了空处?问题是老爷子已然发话,不答又不成,可把李贞给郁闷坏了,无奈之下,只好迅速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地开口道:“父皇明鉴,儿臣以为武举科乃是我大唐后备武将之重要补充,势不可轻率,故此,儿臣将武举分为正科与绝伦科两类,正科先考弓马,科目为先步射,后骑射,合格者进入策论环节,以《孙子兵法》、《黄石公三略》、《太公六韬》、《魏缭子》、《心书》、《吴子》以及《括地志》为武科七经,是为考试之范畴,以策论高下为定夺,胜选者进入沙盘推演,以历代战例为考核之依据,策论优胜者进入最后一场,是为校场比武,以三场总排名第一者为状元,二者为榜眼,三者为探花,其余名次与科举同,武进士以上者可进入我大唐军中任官职;在此之外尚有绝伦科,其意在选拔文虽有差,然武艺实出众者,不考策略,唯凭武艺,分弓马与校场比武两科,优胜者亦与正科同,所不同的是正科三年一大比,绝伦科为恩科,何时举行皆由圣裁。”

“武科亦分州试、道试、殿试三级,州试优胜者为武秀才,道试优胜者为武举,殿试优胜者为武进士,唯有武举之人方可进京大比,绝伦科则不限身份。各州、道中试之武秀才、武举之名额按人口计数有差,殿试取则仅取武进士三十六名,状元、榜眼、探花为一甲,传胪以下至第十名为二甲,其后为三甲,所取中之武进士俱有选官之资格,由兵部遴选所任缺各官职,并由吏部审核,父皇恩准,而后方能成事,京中大比各科目之考官由父皇裁定,以兵部、吏部、礼部之官员出任,州试、道试由各州、道之相应官员主持,朝廷派员督察,以确保公平选拔,由各道之御史监督武举之选拔程序,以防弄虚作假之虞。此章程为儿臣及李尚书共同拟定,望父皇明察。”

李贞畅畅而谈,将整个武举科的构思和盘道了出来,虽说其中大部分是借鉴了后世武举科的内容,但还是有不少自己的东西,毕竟大唐此际武风极盛,可识字的武人却尚不多,整出个绝伦科来也算是给了那些出身微寒而无法读书的武人一个出头的机会,李贞所奏之事放之后世并无甚奇特之处,可对于此时的大唐来说却是划时代的构思,前无古人的创举,更难得的是李贞所言条理清晰,丝毫不曾留下漏洞,算得上是老成谋国之言,待得李贞奏答一毕,满朝文武先是一片肃然,而后窃议之声大起——李贞所奏之武举虽是可行,但却触犯了朝中的潜规则,毕竟如今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大多是世袭之辈,从科举出来的官吏少之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低级官吏,连参与朝议的资格都没有,李贞这法子真要是实行了,对于朝中显贵的世袭之路必然要造成极大的冲击,只不过因着李贞在军中的威望极高以及朝臣们的私心难以摆上台面的缘故,实不好当庭反驳,只能是私底下交换着看法罢了,一时间满大殿嗡嗡之声大作起来,却无人敢站出来指责李贞的不是。

“诸位爱卿对此可有何见解?”李世民没想到李贞仅仅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便能将章程整理到如此详尽的地步,心中自是嘉许不已,不过却并没有就此表态,而是环视了一下乱哄哄议论着的朝臣们,很是平静地问了一句。

得,李世民此话一出,原本正自议得热闹的文武百官们反倒静了下来,人人三缄其口,一时间竟无人出头去质疑李贞,大殿里宁静得有些子诡异起来。

别人不急,魏王李泰可就有些急了——值此夺嫡之争即将全面展开之际,若是真让李贞办成了此事,威望之高只怕他拍马也赶不上了,可麻烦的是当初提议武举之时,李泰自己正是发起人之一,这会儿要想出面反对,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再说了,凭他自己的能耐还真无法从李贞所说的这些章程中找出啥漏洞来,可内心里却又不甘心让李贞得了如此大的彩头,无奈之下,只能暗地里拼命地给自己一边的心腹们打着手势,让众人出面质疑此章程。

“陛下,老臣以为越王殿下所言虽是有理,然,其中实有不妥之处,其一,我大唐屡经征战,自有名将无数,若是从武举中大肆选官,恐寒了将士之心;其二,依越王殿下之章程,便是走卒贩夫亦能参与武举,若如是,士大夫之颜面何在?其三,未经战阵之辈骤然居之高位,恐难胜其职,岂不闻当年赵括纸上谈兵葬送四十万赵兵之举乎?故此老臣以为此事还是暂缓为宜。”就在一片尴尬的宁静之中,黄门侍郎韦挺站了出来,畅畅而言地说道。

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与李建成乃是总角之交,曾是李建成的心腹手下,玄武门之变后被贬岭南,旋即于贞观初年回京任主爵郎中,后迁尚书右丞,又迁黄门侍郎,其女为已死的齐王李祐之正妃,不过其并非李祐一系的人,而是魏王李泰的重要心腹。

妈的,老四那厮就是沉不住气,他娘的,这回被老爷子牵着鼻子走了,该死的!李贞一见韦挺跳了出来,心头顿时火起,到了此时,李贞又怎会看不出老爷子的用心何在,左右不过是避开宫中话题,诱使李泰先行发招,造成二王对立之局面,从而将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要想破解眼下这个局面,摆在李贞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速战速决,尽快将武举这个话题打发过去,给吴王李恪发动攻势留出足够的时间,要想做到此条,那就必须将韦挺彻底驳倒,不给李泰一系的人马留下一丝反击的机会,故此,李贞并没有急着开口,而是默默地跪在地上,等着魏王一边的人马全跳出来再行凌厉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