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节(2 / 2)

如大家所料,笔墨纸砚一面世,就引起了轰动!

最新的书写手段,让大家对此很神往,再加上各个官员都开始学习用毛笔写字,大家都是从头开始,写的不好看,嘻嘻哈哈的让整个官场都为之轻松了不少。

因为文信侯府的事情,官场这些日子这个紧张啊!

大家都绷起了神经,这些人里头,学习毛笔字最快的竟然是李斯!

他已经能写的一手很好的毛笔字,虽然在李季阳的眼中,还是小学水平,可是在一众幼儿园毛笔字中,已经很好看了。

就在李斯得意洋洋的时候,却没有得到预期中羸政的看重!

后来他才找人调查,发现有好多个小官,竟然写的比他好!

李斯这个无奈啊!这个憋屈啊!

再查才发现,这些人,都是李家学堂里出来的,官虽然小,但是手上权不小,而且都是重要部门。

在秦国官场都在学用毛笔写秦篆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冬季,窗外大雪纷飞,屋里温暖如春。

李季阳用暖车送了十车花草进两宫,都是盛开着的牡丹花,结了果子的小金橘,看着生机怏然,也喜气洋洋。

“还是小阳送来的花儿好看。”华阳太王太后看着牡丹花喜欢的不得了,她的宫里都是这种好看的艳丽花朵。

“就是,这小金橘还能吃呢!”夏姬太王太后正好相反,她喜欢的是那种绿叶观赏性植物,例如小金橘,例如富贵竹。

“那是因为我那里都是温泉,温度恒定,这些东西长的好,这一路运过来都用的保温车。”李季阳笑呵呵的道:“就给您二位看个新鲜。”

第377章 秦羸政七年

“对了,给王太后送了吗?”两宫太王太后都还挺惦记赵姬的。

“送了,车直接到的金凤宫,送的是干娘喜欢的蕙草。”李季阳道:“还有几株野兰花,看着不错,都给干娘送去了,不敢送金桔这样的东西,怕被王太弟殿下看到给揪吧没喽。”

早在立秋之后,祭天之时,嬴政就已经将“王太弟”扶苏,放到了自己的名下,先王遗腹子,国主的胞弟,立为王太弟。

如今已经昭告天下了,李季阳他们的称呼也改了,不再叫“扶苏小公子”或者“小公子扶苏”了,一律改成“王太弟殿下”。

想起小扶苏,两宫太王太后就都笑了。

这孩子可有意思了,当了王太弟之后,就跟她们俩说,将来要保护祖母,要孝敬祖母,要让祖母享受荣华富贵!

小家伙儿还挺有孝心的,每日都来陪她们用餐,或者是夙食,或者是朝食,偶尔出去逛街,还给她们俩带一些小东西回来。

虽然只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普通东西,但是两宫太王太后看重的是孩子惦记她们的心意,而不是东西的价值。

国主虽然也孝顺,但是外出也没见国主给她们买小礼物。

送给她们的都是一些昂贵,珍贵和稀少的宝物……。

“她喜欢的也就那些花草,还是金桔好看,还能吃呢!”夏姬太王太后永远都是那么实惠第一。

李季阳笑呵呵的道:“那里还在培养一种小桃子,树不高,也可以放在屋里欣赏,等他们培育好了,就给您送来!”

“好啊!”这个东西,果然能讨老太太的喜欢。

大雪纷飞的时候,又是一年要过去了,文信侯府如今寂静如鸡,虽然有当了官的门客为文信侯府支撑,却也抵不过现况,吕不韦病重难愈,吕家主母疯了,很多姬妾都逃的逃,走的走,散的散。

几个岁数大了,又生育了儿女的都留了下来,这才让文信侯府还有点人气,但是吕不韦一直卧床,每日吃药也不见效。

“这可怎么办啊!”一个很年轻的女人哭的不能自己。

“这么挺着吧!”另一个女人很是轻松,她儿子都大了,半老徐娘,虽然没了吕不韦,可她也自由了啊!

要不是为了分家产,也因为出不去,她早就带着儿子远走高飞了!

结果吕不韦听了这话之后,一口老血就吐了出来!

病情更严重了!

但是病中的吕不韦也还是大权在握的,吕不韦府邸还有一些人是他的铁杆直系,直接将那个半老徐娘给卖了,她的儿子也被人看了起来,每天一个硬邦邦的贴饼子,一块咸菜疙瘩,一壶水。

反正不能饿死,也没多大力气逃跑。

吕不韦苟延残喘,势力慢慢的被嬴政全都瓦解了!

但是他还活着,羸政就好像忘记了有他这么一个人,每日精心的料理国事,没有吕不韦挡路,秦国早就制定了很多国策,只待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便开始实行。

因为今年修建了主干线公路,各地郡守来往方便了许多,有一些问题也浮现了出来,例如某些县尉,县令贪污,还有一些有秩、啬夫也欺压乡民,这都是张平带出来的巡行御史们的功劳,他们走遍了秦国各地,对秦国摸底,不合格的官员,这次全让嬴政给解决了,抄家流放的不少,杀头的没有一个,因为杀了人就死了,还不如活着送到边关去建长城。

也因为道路好走了,来回传递消息也非常迅速,秦国如今国力已经远超诸侯国,故而,随着除夕的到来,各国使臣也陆续的到来,带着十分丰厚的礼物。

但是当他们进入秦国国境之后,发现秦国的道路竟然大有改善!

看着整齐的秦道,再想想自己国家的道路情况,各国使臣觉得前景堪忧。

就这么忧心忡忡之下,到了咸阳城,到了之后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年到咸阳城,咸阳都有变化。

而他们的国都,却一成不变,甚至越来越糟。

除夕,因为文信侯身体欠佳,所以他没出现。

但是,他做的那些事情,成了各国使臣每个人都要谈论的话题,他们以为秦国人对此会沉默不语,或者避而不谈,这样他们就能在嘴上占便宜了。

结果秦国人比他们还能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