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成大运河事项的杨广早已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而郭某人并不觉得他很冤枉。
杨广做很多事情总是头脑发热,总是不喜欢考虑后果,这也是他被痛骂千古的原因之一,更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从淮河流域连通到黄河流域的通济渠,那么长的一段工程,为了能通行沉重的龙舟,河道要挖的很宽,也要挖得很深,工程量很大。
结果他只给了宇文恺五个月的工期……
以隋朝的工程力量和技术手段,三月开工,八月完成,然后杨广开开心心的带着妃子们南下扬州了。
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呢?
二百万劳动力,据说死了十分之四还要多,接近一半。
杨广南下的时候,运载为了修建大运河累死饿死的丁壮尸体的小车正在遍地通行。
小车把他的尸体运回他们的家乡,交给悲戚的家人去安葬。
也难怪杨广栽树后人乘凉了。
郭某人不知道修这个通济渠究竟是不是死了一百万人,也不知道这里头有没有艺术加工。
但是五个月的工期完成那么大的工作量,不死人倒是天下奇观了。
郭某人修个秦岭蜀道,前前后后数年时间,尽管很小心,嘱咐汉中郡和雍州方面小心谨慎使用劳动力。
饶是如此,蜀道工程也已经葬送了快六万战俘和奴隶的性命了,这还算是放松工期追求质量的结果,就几乎把郭某人征伐凉州获取的战俘和奴隶全部砸在了里面。
换做当地民户前去修路,估计死亡数量也不会很低。
像杨广这样又要速度又要质量……
只能说可怜天下老百姓。
又是耕地,又是做工,还要交税。
活该杨广被杀啊。
郭某人如此叹息。
要开修这条大运河,光是战俘肯定是不够的。
现在的战俘在蜀道上修路,在凉州铺路已经忙不过来了,根本不可能调动来修大运河。
抓来的鲜卑和辽东战俘正在辽东大地上修路,越过辽泽修路,工期和人手也很紧张,不可能支援大运河。
江南开拓的过程中获得的人口基本上都编入当地户籍开荒去了,获得的战俘和奴隶也被用在当地工程之中,自己都不够用。
总之魏帝国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大基建工程,各地工程纷纷上马,也就只有开发比较早的中原之地能抽出人手来帮忙。
所以大运河开修必然要动员魏帝国的子民们。
郭某人不可能像杨广那样不在乎人命,两百万人赶工五个月完成这条运河,修运河修的尸横遍野,修的家家户户挂白幡。
那等于逼着老百姓造反。
他必然要考虑很多事情,以及人口的承受力度,不能死人之类的。
要大量使用辅兵加入这个工程,尽可能减轻黎庶的生产压力,还要选择在农闲期进行总动员,不能耽误农业生产。
要轮番出动各州各郡各县的壮丁,轮番行动,采取轮休制,不能一口气用到死。
要怜惜民力,要给他们充足的食物,给他们充足的后勤保障。
为了激起他们的劳动热情,还要适当减免赋税,给与奖励,以此抵消掉他们被强征劳动的怨气和不满。
追求质量的同时,不能过于追求速度,不能因此造成黎民百姓的大量伤亡,不能让他们无法正常的生活,以至于连孩子都生不了。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郭某人觉得能在延德十年之前完成这条从扬州到洛阳的运河,就差不多了,就算是一场巨大的胜利了。
在此基础之上,田丰又提出了要沟通南北到河北的地步,把河北也要沟通上。
他的心思,郭某人一看就看明白了,但是那不是郭某人最在意的,郭某人最在意的,是这样做有没有好处。
隋朝是这样做了,目的是为了收拾高句骊。
杨广为了收拾高句骊,意识到陆路运粮的困难,为了提高运力,提前储备粮食到蓟县作为大军的总后勤基地,所以修缮了从洛阳到蓟县的这条运河,沟通了南北。
由此,杨广才有底气搞出百万军队讨伐高句骊,试图一鼓作气将高句骊干掉。
杨广有军事目的,而郭某人却并没有太强的军事需求。
高句骊已经没了,高句骊王室和整个统治阶层已经被于禁赶尽杀绝一个不留了,些许的文化已经被彻底摧毁,留下来的都是黎民百姓了。
以后也不会出现高句骊了。
平州已经建立起来了,祸患已经被扫清了。
外兴安岭地区的其他渔猎民族根本不可能和魏帝国的势力抗衡,他们将在未来郭某人的开拓计划里被扫平。
至于田丰所说的征伐鲜卑,这勉强算个理由。
郭某人未来计划集合十五万以上的骑兵兵力,由他自己亲自率领,直插漠北,将鲜卑团灭,将能看到能找到的游牧势力全部摧毁,然后正式开始建设魏帝国的大漠畜牧经济区。
为此,郭某人已经在冀州修缮了数量极多的粮仓,储备了相当多的粮食,并且大肆制造储备腌肉,为的就是那一天。
那么大量的粮食如果还不够用的话,这仗要不要继续打下去就很难说了,郭某人也不是不懂数学。
而且出塞作战的意思当然是要离开冀州,又不是把大运河直接修到草原上去。
这根本不是为了未来的北伐鲜卑,就是为了他自己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