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2 / 2)

陆栖鸾继续道:“早在我们进入贺州时……不,说不定在这之前,你直接将十九公主还活着的消息转达给楚京的百济李妃处,使得她急着派亲信趁公主奔丧的功夫急行到贺州,如果十九公主还活着,杀人的多半就是尹司仪了。”

“而你,受鬼夷王之托,入楚境,为夺回藏宝图,顺带为十九公主复仇,一手策划了这村中瘟疫之事。那些染病之人其实并不是染病,而是因参与过劫杀鬼夷和亲队之事,不愿喝朝颜葵,是以半夜由你吹奏妖埙将这三十四个人一一诱出投毒,最后痛极而死。”

“而尹司仪,作为知晓内情的百济人,之所以还没有被你所杀,是因为你要将其带回鬼夷向鬼夷王交差。至于我,作为大楚的优秀官员,掌管百官机密——”

王师命:“你是意外之喜,与此事无关,仅与我有关。”

陆栖鸾:“哦。”

苏阆然面无表情道:“案情既明,你先回去安抚公主吧,此人由我看管,稍后我去山下寻你说的那鬼夷接头之人,待一并抓住后,明日让贺州府派人押送回京,再行审问。”

王师命笑了一声,轻嘲道:“晚了。”

“你说什么?”

“鬼夷人行事小心,听不到我埙声,此时多半已经逃了。”

“封骨师受鬼夷王以国师之礼相待,他们竟就放你不管?”

“不信也罢,大可前去一寻。”

陆栖鸾听他不像是在说谎,朝苏阆然摇了摇头:“我们陪公主奔丧而来,两国之事交由上官与鸿胪寺处理,还是多想想怎么请罪吧。”

这倒是个问题,虽然案子破了,但让公主失落两日,就算公主不在意,他们这些人铁定是要下牢的。

这时王师命像是猜中了她的心思,又道:“你楚人对藏宝图也是心痒已久,此番你们丢了公主,若不想朝廷降罚,除非将此藏宝图并解密之法一并奉上,将大功抵小过,然否?”

陆栖鸾:“……”

果然是国师,一开口就说中他们这群人的痛处。

苏阆然脸色不善道:“你又想作什么妖?”

纵然双手被缚,依然风采过人的王大夫只看向陆栖鸾,眸光温淡道:“其他人我信不过,只你一人说,为免众人受罚,你是听也不听?”

苏阆然:“她不听。”

陆栖鸾:“我听。”

苏阆然与她对视一眼,忽然觉得自己有点上火。

陆栖鸾晓之以理道:“听听又不会掉块肉……”

苏阆然生气不说话了,陆栖鸾便挪到王师命面前,表情复杂道:“我先解释一下,并不是我铁石心肠,只不过我也是人生父母养的,跟你私奔了我爹娘我弟怎么办?我家狗崽儿怎么办?”

“这倒是我欠考虑了,不怪你。你且附耳过来,我告诉你解密之法……”

王师命的藏宝图本为引尹司仪出来,特意放在柳四宅中,此番临走前才准备带走。而上面鬼夷文字复杂,多承自象形,间或有鬼夷人才懂得的谜语,陆栖鸾听他说了半晌,才明白过来。

“最后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

说着,见她半张月色般姣好的面容,王师命不由一低头,咬下她耳畔一绺青丝。

陆栖鸾捂着耳边退了两步,呆呆地看着他:“你——”

只见他宛如深渊之幽的一双眼,看着她,轻声道:

“那夜之约,我若今番未死……来日自会找你相践。”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大家的情绪,都是这个题材的错

想站cp的时候请看一看这个冷酷无情无理取闹功利主义满满的题目

大家就冷静下来了……(逃)

第34章 嘤嘤嘤

叶扶摇:“情场失利我们都懂, 但你也要控制一下,总不能在公主外祖母的葬礼上哭得比他们家人都惨。”

陆栖鸾:“你管我qaq!!”

叶扶摇:“有话好好说, 要擦眼泪拿帕子擦,把酿酿放下……”

虽然经柳西村一事波折不断,公主到底还是赶上了任老太君的“三七”,任家的人为恭迎公主,特地喊了全族的人, 并雇了十来个姑娘婆子哭丧, 好教老太君三七也走得热热闹闹。

小公主虽然也感怀老人走得可惜,但一见那些哭丧的人干嚎不掉眼泪,立时便出戏不已, 怎么也憋不出眼泪, 使得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时,因王师命的影响消沉了好几天的陆栖鸾看着白绫飘飘, 不知为何触景生情,哇地一声就哭出来了,且哭得肝肠寸断痛彻心扉, 把假哭的人都哭愣了,最后在任家人感动的目光下,公主总算圆满结束了奔丧之事。

五月初,贺州府飞书报京,先是上报柳西村假瘟疫毒害三十四人案,后重点夸赞了公主奔丧时孝感动天地,连身边的女官都对老太君之逝世悲恸不能自已, 狠是拍了一通皇帝的马屁,地方官得以瞻仰德育云云。

恰逢御史台一年一度审验政绩的时候到了,这封奏疏便作为歌颂圣上教化天下的典型传唱朝野。

枭卫和雁云卫万万没想到御史台的嘴炮还有在朝堂上表扬他们下属教得好,给皇室搏了个孝道的名声,吓得一夜没睡好,唯恐御史台有什么阴谋,连查夺嫡的事都差点误了。

十日后,公主回京的队伍还没望见京城的城楼,封赏便先到了。

“……于贺州得破大案,抓获鬼夷国师,救回公主,自当论功行赏。雁云卫昭武校尉苏阆然,即日起除正五品上府果毅都尉;枭卫女官陆栖鸾,除枭卫从六品左司阶,配枭卫正服、着金羽。”

宣讲的官员见过升官感激涕零的,没见过哭得像陆栖鸾这么可怜的,又想到这姑娘还没满十八岁,想来是被这般快的升迁吓着了,顿生怜香惜玉之感。